1999年中國語文及文化科卷一實用文寫作第三題模擬答案

樂觀面對坎坷命運

積極奮鬥邁向坦途

近年,青少年自殺個案不斷飆升,報章、電台及電視台幾乎每隔一陣子,就有關於青少年自殺新聞的報導。自殺的背後成因很多,但歸根究底,是現今青年意志力薄弱,稍遇挫折,便感氣餒,終致走上自毀一途。有鑒及此,學校特別舉辦了個「勵志周」,藉以鼓勵同學積極面對人生,勇敢挑戰艱難和障礙,開創美好的將來。

為響應「勵志周」這項活動,校報記者專程走訪了三位堅毅不屈,勇於克服困難而終焉有成的人士,讓同學能分享他們的經驗,更希望大家能以三人為榜樣,積極面對各種有形及無形的挫折,為自己的人生添上豐盛的姿采。

第一位受訪的朋友是李靜文女士,現年23歲。她自幼便患有小兒麻痺症,行動十分不便,上完中三便告輟學。由於身體殘障的關係,她每次找工作都很不順遂,經常踫釘而回。某次李女士找到了一份臨時工,同事卻向她投白眼,令她十分難受,最後只好去職,留在親友的商店幫閒。不過,李女士並沒有因此而棄餒,相反,她更利用閒暇學習電腦膾圖,增進自己的知識。雖然在學習過程中,李女士感到有些困難,但憑著鍥而不捨的精神,很快便掌握了基本的技術。現在好雖仍沒有固定的職位,但每月接到的幾份臨時工作,亦足令她解決了經濟問題,生活也較前充實多了。

另一位接受訪問是劉小軍先生,他年屆三十,是我校的舊生,算起來,我們都是他的師弟、師妹呢。劉學長十四歲時隨家人由故鄉惠陽遷居香港,由於英語水平低,只好重唸小六。當時他的境況可謂十分狼狽。由於不慣學習環境,校內又沒有朋友,自然感到異常孤獨;加上他那一口濃重的鄉音和土裡土氣的舉動,更成為同學經常的取笑對象。幸好劉學長得到了班主任的鼓勵,終打消了原擬退學的念頭。此外,劉學長獲到了家人的充份支持,加上了個人的努力,結果能排除萬難,順利升上中學和大學,現在更肩負起春風化雨的責任,在某間中學任教,為培育香港的下一代作出貢獻。

最後一位接受訪者是黃阿南先生,他現年45歲。黃先生本是製衣工人,四年前由於工廠遷移內地的關係,開始失業。因為年紀大,學歷低,很難找到適合的工作,經濟頓時陷入困境,唯有幹些散工來糊口。面對困窘的生活,黃先生經常與妻子發生磨擦,心情更是一落千丈。不過,黃先生終於醒覺到吵架無助解決問題,何況天無絕人之路,於是利用工餘的時間,考取了駕駛小巴的執照,並當起了專線小巴司機的替工。由於做事賣力,黃先生得到了老闆的垂青,獲聘為長工,生活自是得以改善,家庭生活也較前愉快了。

無何諱言,上述三位受訪人士的奮鬥經歷,是值得我們敬佩的。就以李靜文女士為例,她忍受身體殘障帶來的不幸,努力耕耘,一心改變自己的命運,獲得了很好的成果。又如劉小軍校友,他克服了語言和學習上的障礙,不斷充實自己,卒能學有所成,並將己之所得回饋社會,那份百折不撓和樂觀進取的精神,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。至於黃阿南先生,雖然讀書不多,但卻深明積極面對人生的道理,他那份處事樂觀和勇於承擔的態度,也是值得我們仿效的。

今日的青年人,多是在溫室中長大,萬事都得到父母的照拂提攜,缺乏面對逆境,解決困難的能力。故一旦遇上不如意事,便惶恐不知所措,甚或怨天尤人,將一切問題癥結,推諉於天意人事。其實,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,清代納蘭聖德的詞不是有過:“失意每多如意少,終古幾人稱屈”的名句嗎?相較起我們的訪者,我們又值得為了些微末的挫敗,竟然自暴自棄,甚至走上自毀的絕路嗎?我們是否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,以的積極態度迎接人生的挑戰,成功了,再加把勁,失敗了,再接再厲,較之於以鴕鳥政策回避問題,以自戕方式了斷自己,來得有意義和有用呢?易曰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。”對於努力不懈,奮發自強的人,上天是會有所嘉錫的。我校舉辦的「勵志周」,正好給同學一個反省的機會,糾正大家遇事不順,即輕言放棄的行為,從而建立一個自強不息,勇於承擔的人生態度。

願與同學互勉,並以上述三位訪者作借鏡,學習他們那份積極、進取、不折不屈的高尚情操。